2016-05-17
——甘肃农业科技园区巡礼之七
作为一家“国”字号农业科技园区,地处陇东南的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短短几年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始终瞄准农业科技主战场,以“有为才能有位”的思路,创造出农业科技发展的“天水模式”。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地域局限,其发展路子得到国家的关注。几年前,科技部专家组来到这里后,就天水园区的发展给予肯定,并给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专家组之所以把目光放到天水,主要是这里的农业科技园区定位“高”,高在他们多年来在园区发展运营中主打航天牌。
起步于2002年7月的天水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几年发展,已形成了航天种业、果品、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集聚了三阳川片区73.5%农业企业和10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科技特派员121名(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5个、科技特派团3个、国家级优秀科技特派员2名)长期活跃在园区生产一线,建立利益共同体56家,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贡献率达到59%、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五大主导产业中,打上“航天”标识的航天种业,当仁不让成为主要产业中的首要产业。
就在天水农业科技示范区晋级“国字号”农业科技园区队伍的那一年,园区班子在年底开总结大会时,就用了重头篇幅介绍航天种业。因为他们在总结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流,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话题时,不得不提到航天种业的贡献。大家有一个共识:技术创新是示范区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促进示范区可持续健康发展。哪些是技术创新中的典范?无疑是航天种业!
那一年,航天果蔬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示范推广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航天农作物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制种及种子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技术体系。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当年就有53个日光温室、53个遮阴区、8个网棚、6亩露天菜地用于航天品种选育,通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共计9大类393个品系,建立了航天育种种质资源库。育成的蔬菜新品种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在国内多个制种基地安排制种。
在研发的同时,天水园区还相继出台了《绿色食品——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天水市太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棚春提早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生产技术规程》等六个甘肃省地方标准,由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实施的航天蔬菜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航天蔬菜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今,为打造一流的国家科技园区,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出以循环经济“天水模式”创建为抓手,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实施“12345678”工程,把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省内最优、国内一流的国家科技园区,切实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
其中在“12345678”工程中,就有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甘肃省航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示范基地(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产业(航天种业)等内容。
这些年,园区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还积极申报并实施完成了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其中由绿鹏公司实施的省科技支持计划项目——“红色素航天专用辣椒新品种选育”项已通过了专家验收;“航天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
截至2015年底,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5万亩,增长19.05%;入园企业36家,增长28.57%;直接就业人员3300多人,带动各类从业人员10万余人,园区全年实现总产值7.12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16.56%,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2016年,园区将重点围绕建设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1+10”大园区发展格局,狠抓航天种业、众兴菌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链的健全和延伸,提升循环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