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镇简介
二甲镇隶属于南通市通州区,位于通州区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辖区面积75.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281人。
区域交通
沿“海二”公路至宁启高速公路德胜道口仅10公里;苏318线东西贯穿全镇;去南通机场、南通港、“海太”汽渡、“通常”汽渡十分便捷,距城区20千米。省级重点中心镇。苏318线过境,距宁启高速公路德胜道口10千米,二甲河、通海河纵横境内。古迹有香光寺,是通州区最大的佛教景点。
历史沿革
清代,开荒者来此烧盐垦荒,开设南北走向的二甲界河,故得名二甲镇。1957年为桂贞乡,1958年更名联盟公社,1959年更名二甲公社,1983年设镇。1997年,面积17.8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副业、定心桥、三甲、田螺山、新玻、水流镇、八甲、木行头、新市、圩洪、兴甲镇、九甲坝、石桥村、吴家埭14个行政村和中心、交通、新市3个居委会。
至2007年,二甲镇面积75.93平方千米,人口83281人。辖:交通、袁灶、新市、三甲、余西、余北6个社区居委会;定兴桥、圩洪、新玻、庆余、九甲坝、六甲镇、路中、双寺、宝云山、周家湾、坨墩、花板桥、北潭、横板桥、斜河、公路、袁西、麒麟桥、南海、马东、明辨、进东、通运桥、袁南24个村委会。
镇区建设
一是精心规划。我镇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总体思路,委托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二甲镇总体发展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008年,我镇根据创建宜居集镇的需要,按照“易居、安居、康居、逸居”的总体要求,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院对原有规划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整个镇区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拓展了镇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我镇在全区率先完成了镇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实现了镇区详规全覆盖。
二是精心实施。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拓宽改造了中华路、新华路、光明路、通甲路等8条主干道路。镇区商业区、居住区、公益区、休闲区分布合理,水、通信、电力、有线电视等设施基本到位。完成了海二公路建设和苏335线拓宽改造,总投资1.3亿元的袁天线改造工程和总投资180万元的镇区通甲路大修工程正在实施。实施了农村通达工程,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110公里长的农村水泥道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达,农村群众出行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三是精心管理。根据规划要求,对镇区建设实施严管严控,及时制止违章搭建行为,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在农村,切实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管理。为有效解决我镇农民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差的问题,我镇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通过集居区用地由镇政府流转(每亩1200元)、到集居区建房税费全免等措施引导居民建房向集中居住区集中。我镇在各村居所在地建立了集村居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服务、文化娱乐、便民超市为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地方特产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之一。最早见于汉代,二甲蓝印花布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采用植物中提炼的靛青作染料,它的工艺方法是“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錾镞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烂,布碧花白”。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随着时代变迁,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等艺术图案等,二甲蓝印花布工艺更趋完美。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称号。2002年10月通州市二甲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的蓝印花布在江苏省质量评比中荣获“江苏优质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荣誉证书。特别是二甲镇“小青缸”染色工序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外报刊志上进行报导与刊登。2007年二甲镇蓝印花布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