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绵阳经开区)是中国(绵阳)科技城“一城三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区,位于绵阳主城区南面。辖塘汛镇、松垭镇和城南街道,实有人口15万,辖区面积近7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1.5平方公里。绵阳经开区成立于2000年8月,2012年2月与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整合(增挂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牌子),同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经开区是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四川省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四川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园区。
2016年,绵阳经开区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1.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11.4亿元,增长8.8%;工业总产值658.6亿元,增长10.1%;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7.9%;创造税收15.1亿元,增长6.6%(全文均为全口径数据)。
依托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长虹、利尔化学等军民融合典范企业,已认定的19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在绵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园区形成非常浓厚的创新氛围。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4个,其中国家级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8个,市级12个,专利授权累计达1927件。园区拥有自主可控的投融资平台和控股的融资担保公司,年融资能力15亿元,可确保创新项目融资需求。建成租售均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6个,面积40万平方米。入驻园区科技型生产企业可享有两年期400平方米生产场地免费使用权、专利资助等优惠扶持政策,已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990家。有各类商业门面107万平方米,大量适宜创办中小企业的居民空房,最低工资标准仅为每月1380元(每日63.4元),创业投资成本低廉,且创办企业工商注册环境宽松,2016年新增市场主体1538个,其中企业782家。除享有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外,按照四川省赋予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园区产业项目审批更加快捷。管理体制精简、运行机制高效,对项目实行专员制“保姆式服务”,除积极帮助争取上级支持外,入区产业项目还可享受园区自筹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