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成都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昨日,关于改革的讨论从会场内延伸到会场外。带着对这一关注热点的聚焦,本报记者走访了市级相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相关部门谈
去年,我市将政府领域的68个建设项目向社会资本“公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吸纳资金780亿余元;逐步、稳妥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至去年底,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5793户,新增注册资本3246亿元……在一系列改革举措下,市场活力正在被逐渐激活。今年,成都还将推出哪些改革新举?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酝酿向社会资本“公开”的第二批项目
1月13日,市政府出台了2015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投融资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毫无疑问,文件的出台将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潜力。
“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是我市投融资改革的重点。”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按照文件要求,对企业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投资事项,取消审批核准;对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作为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审批手续,一律放在核准后、开工前完成。此外,还要精简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对未明确必须由市上审批或不需要市上配套资源的项目,将全部下放至区(市)县,同时将土地、规划、环评、节能等前置要件审批权限同步下放。据了解,为方便投资者,备案类项目原则上将由项目所在地区(市)县管理。
“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则是此次投融资改革的一大亮点。”据介绍,去年11月,我市就向社会发布了首批68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示范项目,估算总投资达784.24亿元,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接下来,将继续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进入更多行业和领域的建设运营,包括交通、能源、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养老、旅游、体育健身、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棚户区改造、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等。“目前我们正在征集第二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示范项目,重点关注尚未确定投资者、拟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建设项目,待条件成熟后公开发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扩量升级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10个月来,全市共新登记企业66103户,同比增长56.48%\,占全省新增数的49.4%;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由改革前的193户上升到现在的264户;市场主体增速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当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5793户,新增注册资本3246亿元。”市工商局负责人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表”: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市场主体累计户数突破“百万”、注册资本总额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市场主体存量和增量均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三。民营企业新接纳就业人口69万,我市每12个户籍人口即“拥有”1户市场主体,“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成效。”
围绕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今年,市工商局将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先照后证”、放松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制、小额备案经营等工作;按照政府部署,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探索推进“三证合一”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工作,试点“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简易注销程序”,持续提升工商登记便利化水平;实施帮扶小微企业、支持企业转为集团和支持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等工作“三箭齐发”,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扩量升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介绍,为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今年工商部门将充分发挥职能,支持外资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我市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网络交易平台做大做强;支持新兴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品牌战略和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强化对天府新区在产业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极核”区内的市场主体提质升量。
人大代表谈
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过去一年,成都的变化实实在在,改革带来的效益正在显现。作为人大代表,对于新一年的改革新举,有哪些期盼和建议?
进一步简政放权 助力企业发展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来我们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谈及“深改”给成都带来的改变,市人大代表、成都市兴城建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泽华深有感触地说,我市通过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让企业获益匪浅。
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刘泽华表示,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和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是“深改”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社会资本顺利进入市场发挥作用。所以期待有更多的改革举措,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民间资金参建项目;找准市场机制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点,拓宽发展方向,引进社会资金,让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同时,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希望精益求精,越来越好,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环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助力企业发展。通过加大对各类行政审批环节的合理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改革发展红利。“总之,希望成都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就。”
政协委员谈
“深改”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动力的成都,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活力?
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 激发活力
对于“深改”元年的成效,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成都丰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许晓舟赞不绝口,“成都市不断改革,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变化明显。”
去年成都市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了天使投资引动基金,用基金引导风险投资人到成都,让更多资金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更好交流、发挥作用;成都加强产、学、研调研,举行了专门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等等,这些举措都让许晓舟赞不绝口。在他看来,成都发展正向依赖科技进步转变,这种变化将“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能更激发创新意识,激发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进入市场自主创业。
许晓舟表示,“深改”就是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进一步打破“束缚”和“藩篱”,让市场之手来当“指挥棒”,因此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寻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效益从哪里来?创新发展无疑是动力之一。“据我了解,一些世界500强是因为有了风投才酝酿、萌芽,进而发展起来的。”他说,成都应继续完善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完备的制度,激发出创新、创业的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之势。记者王眉灵李影徐璨刘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