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2017-01-18
摘要 17日上午,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政府官员、低碳领袖和专家学者,围绕“绿色

17日上午,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政府官员、低碳领袖和专家学者,围绕“绿色·创新:城市转型发展新动力”的主题深入探讨,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搭建沟通平台,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贡献思想智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深圳市市长许勤出席主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作主旨演讲。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深圳市领导张虎、杨洪等参加了活动。

张勇表示,去年底的巴黎会议上,中国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议,翻开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要立足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绿色经济相得益彰,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低碳产品技术推广齐头并进,释放更多的灵感与活力,凝聚更多的发展动能,让低碳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许勤代表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出席论坛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他说,近年来深圳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把绿色低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发展的“绿色含量”,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深圳将不断学习借鉴全球绿色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国际低碳交流合作,着力以创新打造发展新动能,以绿色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实现更加低碳、更加绿色、更高质量的发展。

据了解,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自举办以来,已成为展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全球低碳领域探讨前沿话题、分享智慧成果、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共设有主论坛、平行论坛、专题研讨会、专题展览、配套活动等五大板块,并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展览、产业招商等配套活动,参会国家总数超过了往届。

论坛活动期间,张勇、许勤等会见了与会重要嘉宾,并参观了展馆。

17日,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举办主旨演讲,中外专家围绕绿色创新、智慧城市、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高端论道,“低碳思维”引发头脑风暴。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主持。

“从发展阶段来说,中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十字路口,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绿色创新’。”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表示,绿色创新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支柱。绿色创新的理念如何落在实体经济上?他认为,要从传统线性思维方式转换成一种矩阵式的思维方式,解决资源、环境、能源、生态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形成的16个对应关系。

法国巴黎市副市长帕特里克·克鲁格曼谈到,《巴黎协议》结成了应对气候问题的C40城市联盟,包括巴黎、深圳这样的国际性城市都在共同减少碳排放、积极应对气候问题。“深圳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车队,到2014年已经有了1万辆新能源的汽车,这让深圳成为一个零排放的城市成为可能,而且让深圳获得了C40联盟奖。”帕特里克·克鲁格曼表示,国际性城市需要继续引领世界来应对气候变化。

“智慧城市如果走错方向,就变成‘不智慧的城市’。”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智慧城市面临着智慧的选择。首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防止被IT企业绑架,变成纯粹的“商业品”的智慧城市;其次,智慧城市要集中在那些商业企业不大感兴趣、没有明显盈利点的节能减排、减灾防灾的智慧建设上,集中在那些城市病解决的智慧方案上,这样的智慧城市才是主流;第三,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技术,跟那些分布式的能源、分布式的水循环处理、分布式的污染应对都是高度匹配的,特别能够形成智慧城市中间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新的智慧产业。“我们期待这种新的机会、新的技术使我们未来的城市更加绿色。”

17日,2016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政策与行动研讨会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举行。中外专家就促进南南低碳技术合作、城市低碳发展的产业策略以及深圳的实践与经验进行探讨和交流。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致辞。

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5.8万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9.5%和43%,深圳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袁易明教授表示,深圳万元GDP能耗持续降低,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从煤电厂到燃气电厂的技术改造,深圳在这方面投入是非常大;二是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深圳市政府支持的力度非常大;三是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发展不依赖高能耗的产业,比如我们的创新,讲得是绿色创新,创新的技术是对环境友好的,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土地,能耗也较低。

“未来深圳就应该发展绿色产业。”袁易明表示,政府应该发展和支持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产业链、绿色社区、绿色产业园区,作为未来引领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深圳应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17日,在第四届国际低碳城论坛平行论坛——第二届珠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城市领导与专家齐聚一堂,就珠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发展路径。论坛同期还签定了深莞惠三市坪新清(坪山、清溪、新圩)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研究合作备忘录,并发布珠三角城市优地指数,助力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

此次发布的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宜居发展指数显示,根据对全国19个城市群的评估结果,珠三角城市群在生态宜居建设成效方面排名第一,行为强度排名第二。其中75%城市已步入行为强度高、建设成效好的提升型城市,城市间差异较小,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进程靠前。

在全国五大城市群的对比当中,珠三角城市群也在生态城市竞争力与知识城市竞争力方面具有发展优势,未来发展潜力较大。此外,珠三角各市低碳生态建设成效较好,领先于建设力度,尤其在环境质量、生活水平、能源利用方面表现较优,居民幸福感评价高,在控制污染排放、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发展低碳产业及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具有突出表现。

17日,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举办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先技术“蓝天奖”颁奖典礼。清华大学、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的“酶法法植被生物柴油技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纤维素航空燃油技术”等10项技术获2016年度“蓝天奖”。

“蓝天奖”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深圳市人民政府、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国际评选活动,面向全球征集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可再生能源领先技术,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专家进行评估,精选出一批候选技术进行展示,最终评选出领先技术“蓝天奖”。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等为获奖企业颁奖。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
更多 >>最新招投资讯news
首页
城市
招商
项目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