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区做足“侨”“海”文章 助力开发开放
2017-01-18
摘要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集团……这一个个有着侨海人才创业背景的企业已经在滨海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集团……这一个个有着侨海人才创业背景的企业已经在滨海新区各领域崭露头角。说起选择来新区创业的历程,企业创始人都说有两点最吸引他们:一是滨海机遇、二是滨海服务,让他们在这里开启了梦想的航程。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吸引“三联”人士来新区创业

  200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1个年头,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滨海新区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吸引着海外华人华侨、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将目光投向这里。

  据统计,2010年,滨海新区已汇聚华人华侨、港澳同胞及眷属3.5万余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600多人。面对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竞相涌入滨海新区,2010年底,滨海新区海外联谊会、归国华侨联合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简称“三联”)组织应运而生。

  发挥“三联”桥梁纽带作用,用足“1+1+1>3”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积极性,拓展新侨工作,加强海外联谊\,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有序参政议政,弘扬中华文化,不断为推进美丽滨海建设,加快实现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作出贡献,是“三联”的重要职责。新区“三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联’自成立起,就开始在整合侨海资源、扩大新区对外交流、服务经济发展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滨海新区为我们干事创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010年,九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明煌经人搭桥,在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多次交流后,毅然放弃了国外医药企业研究员的丰厚待遇回国创业。

  “虽然在美国工作生活了近20年,但我们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可以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干一番事业。”天津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富岩说,选择在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除了因为故乡情怀以外,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也很有吸引力。“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我一直以建设家乡为己任,充分利用海外侨领身份,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和社团及相关侨联的联系,向他们宣传天津、推荐滨海、介绍天津对外开放政策及投资环境。”创建了二十一世纪集团的新区侨联主席尹波告诉记者,新区侨联联合高新区管委会多次组织开展“走进哈佛实验室”等活动,深入了解博士后的研究方向,把符合区域定位的人才、项目引回来。2015年1月,总产能达8G瓦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波士顿电池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成为海外招商引智中的浓重一笔。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仅天津未来科技城、泰达科技集团、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中心、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滨海抗癌新药创制产业技术联盟5个留学人员服务工作站,就引进海归创业企业104家,注册资金约9.2亿元人民币,实现了滨海新区创新发展与侨海人士创业发展的双赢。

  做好全程服务 让海归人才圆梦新区

  “2013年,我曾做过小范围的调查,涉及59名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前担任大学教师的占5.2%,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占29.2%,公司职员占19.8%,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27.1%,没有创业经验的留学人员占80.2%。这说明,大部分海归创业者没有创业经验,一般还会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同时还存在融资难等问题。对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建立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势在必行。”尹波表示,政策、资金、平台是科技型企业将产品推向市场的三把“利剑”。项目在新区落户后,除了给予创新资金支持外,新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还为企业产品走向市场提供全面的信息、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帮助产品寻找“好婆家”,让它们免于“夭折”,市场越做越大。

  日前,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天津滨海新区)分院在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中心成立,成为新区跟踪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海外留学人才创业的又一平台。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金辉介绍,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人才项目,还是北京、河北周边地区选择在津落户的大中小企业,中心都制定了一揽子落地优惠政策,包括办公场地的租金、周边配套,以及相关的科技企业申报、专利技术支持等方面,其中“一企一策”专项政策更是能够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全程的帮扶服务。

  新区“三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海归们来说,滨海新区不仅是他们创业的乐土,也是他们的新家园。因为在这里,政府提供的支持不仅针对他们的项目和技术,还包括住房、子女教育、户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提供帮助,使海归们能够更加踏实地在这里安居乐业,将梦想变成现实。

  “资金问题是所有创业者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要特别感谢天津市、滨海新区和开发区政府从房租补贴、孵化资金、税收政策及建厂土地等多方面给予的支持,一路扶持公司渡过艰难的创业期,进入稳步的发展期。”2013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了“中国潜力非上市公司100强”榜单,海归汪群杰博士在新区创办的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位列第35名,其3年销售增长率高达49.8%。汪群杰坦言,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新区的支持,比如开发区连续3年给予该公司70%的房租补贴,总计达60多万元。此外,公司还获得孵化资金、购地补贴以及各类税收、专利等方面的奖励。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五大机遇更是叠加在滨海新区,千载难逢。”新区“三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满足广大侨海人士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不同层次的新需求,“三联”把服务新侨和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服务职能。通过组织创业人员参加“千人计划”政策解读会、政企高层见面会、非公经济企业家大讲堂、留学人员高级研修班等活动提供机会,使海外归国创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政策,了解形势和国内市场,加强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新区商务环境;利用国庆、中秋、春节等节日,举办民族戏曲、音乐欣赏等文娱活动,弘扬爱国传统,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天津滨海新区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服务工作站职能,推动海外创业人才在滨海新区快速聚集。

  截至今年3月,新区入选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的人才总数已达155人,其中创业人才82人,占全市的94.3%;国家层次“千人计划”46人,占全市总数的40.7%;留学归国人员总数达7070人,各类侨海企业总数达665家。侨海人才在新区这片舞台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一步步扎根壮大,已成为“新一代的滨海人”。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
更多 >>最新招投资讯news
首页
城市
招商
项目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