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梅
双联行动开展3年来,合作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紧紧围绕“六大任务”,不断拓展深化双联行动,精心部署,统筹推进,扎实深入地推动工作向纵深开展,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农牧村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成绩。
民生工程增强发展基础
民生工程连民心。
双联行动开展3年来,合作市一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截至2014年底,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比双联行动开始前提高32.9个百分点。乡村道路建设加快,硬化村道率达100%,比双联行动开始前提高了26.7个百分点,所有村庄实现村道硬化。到2014年底,户户通电率达到100%。农牧村房屋改造步伐加快,3年来全市农牧村共改造危房4100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覆盖率达100%,比双联行动开始前提高26.8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比双联行动开始前增长31%,贫困人口减少10400人,尤其是近两年增幅较大。
同时,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农牧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3年中,新建乡村两级学校及幼儿园44所,投入资金10311万元,其中修建幼儿园26所,确保了适龄儿童“人人有书读,个个有学上”。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投入加大,投入资金1340万元,修建乡级卫生院5所,新建村级卫生室30个,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76%,保证农牧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对39个行政村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建(包括新建、修建和局部维修),共投入资金1470万元,并对所有村级办公场所装配了办公设施、书籍、电器等,形成了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于一体的为农牧民群众服务的综合平台。
多元富民产业逐步壮大
在双联行动中,合作市通过两大产业带的建设,使畜种畜群结构得到极大调整。3年来,引进良种公牛1484头。截至2014年底,犏牛繁育带存栏适龄母牦牛4.8万头,能繁母畜比例达到68%,繁育出栏犏(公)牛和犏雌牛1.6万头;犏雌牛养殖带存栏犏雌牛5.5万头,生产鲜奶4580吨。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53家,并选择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省级示范型试点,实行重点扶持,其中重点扶持81个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支持12家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示范社。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截至2014年年底,建设青稞基地4.87万亩,创建青稞高产示范田1.5万亩,种植优质油菜2000亩。连片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3900亩,巩固提高温棚蔬菜50座。试验种植唐古特大黄、粗茎秦及佛手参等药材12769亩。
自双联惠农贷款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共发放惠农贷款1.5亿元,涉及农牧户3156户,占全市农牧户的56%,有力支持和保障了农牧民的产业发展需要。
同时,围绕苗木种植、规模养殖、实用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技能培训,3年来,合作市提供技能培训资金65万元,以种植养殖、电焊、汽修、驾驶培训为主要内容,共培训农牧民8772人次。
干部作风不断转变
在双联行动中,合作市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采取组建专门的宣讲团宣讲、村“两委”班子宣讲、联村单位干部召开群众会议宣讲、群众代表宣讲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党的“三农”政策、甘南藏区优惠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当地建设发展成就。3年以来,开展各种政策法律宣讲1100余场次,编印各种宣传手册2万余册,受教育群众9.68万人次,取得了较好成效。
同时,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措施落实,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各级双联干部积极入户对接,广泛征集民意,认真制定年度增收计划,全力破解发展难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州、市、乡四级双联干部走访联系户累计7758次以上,征求意见建议1123条,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08件。
据统计,全市各单位对行动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300余条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改,杜绝形式主义和消极应付思想,着力解决了部分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振、形象素质不佳、服务质量不优、推动落实不力、工作成效不实、质量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联户干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严格遵守群众工作纪律,带着感情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联系、手拉手帮扶,在破解难题中提升能力,在帮办实事中转变作风,在具体实践中落实惠农政策,不断推动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