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该如何深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本报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以及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进行了摘编总结,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更好地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进而指导工作实践。
1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 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供给侧改革为什么重要?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 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据测算,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3如何看待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4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 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勇于担当,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不断创造供给能力。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 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观点摘要
针对供给侧改革的一些热点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做出深入解读,在此,我们摘录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刊登,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供给端的改革重点是短板行业要加大投资,我们靠什么来竞争?靠短板行业来竞争。短板行业如果不加强投资,怎么创新?创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来研究,创新成功了给企业减税,可是企业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在于实验过程中谁来给予企业帮助,因为实验成功前是没有减税的。所以说,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失败的过程中不断给予企业一些帮助,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从供给端发力的主要方面。供给端发力跟需求端发力是相互拉动、相互影响的。为什么相互影响呢?因为要扩大需求就需要用财政政策跟信贷政策,供给的增加又要通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等来实现,这些都需要投资。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转型,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相当复杂,在特定增长状态下,存在一个最优结合点。上面的分析表明,存在严重过剩产能的较高增长速度,将会降低企业利润,这就存在着稳增长与稳效益的矛盾。只要企业盈利处在一个正常或改进的状态,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就不会成为很大问题。也可以说,与企业好的盈利状态相对应的速度就是一个合理的、好的速度。我们曾经提出过“企业可盈利、就业可充分、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其中核心是企业可盈利,这一条好了,其他几条才有保障。供给侧改革是否深入并取得成效,企业盈利水平将是一个关键的衡量指标。
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应当特别注重制度供给,在新时期以全面改革为核心,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解除供给约束,推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是续接和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也是从要素投入、粗放增长转向供给升级、集约增长,引领市场潮流而创造需求,得以实质性联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滕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未来的新需求和新供给在什么地方?在五大“软财富”领域,即知识财富、信息财富、文化财富、金融财富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业。为什么叫做软财富?这五大软产业的财富的源泉不是地球资源,办教育也好,拍电影也好,也消耗一点地球资源,但是主要的财富源泉是人类的思维和人类的活动,这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这五大软财富领域在美国的领域中占79%,而在中国只占49%,差30个百分点,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对那些硬财富的制造业怎么办?要通过转型升级,让传统硬财富制造业培育更多的软价值。
逄锦聚 (原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
在长期的探索基础上,天津紧紧围绕在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一些重要举措,如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动能转换,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以钢铁行业为重点,实施“消化、重组、改革”组合拳,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全面落实“营改增”和小微企业减税政策,降低制造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以“四个一批”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制度红利,等等。这些举措符合中央要求和天津市实际,具有创新性,应该不断总结,继续深化,不断前进。天津宜抓住机遇,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焕发出的潜力,转化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动力,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