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博士彭华松与丹徒新城管委会敲定办公用房等细节后,就直奔江大面试学生,为新成立的公司招兵买马。 彭华松如此奔波,除了强烈的创业内生动力外,还与丹徒区委组织部的精细服务密切相关。
去年,经朋友引荐,主持微生物代谢国家实验室的彭华松,决定带着已成熟的生物医药技术到丹徒区创业。经过几轮接触,他对丹的“软”“硬”环境感到满意,而且找到了合作伙伴,项目还入选了镇江“331”计划,市、区两级财政给予300万的扶持资金。彭华松大为感动,笑言:企业不早点运行,总觉得对不起两级党委政府引才的一片热诚。
在丹徒,干劲十足的人才还有很多。江苏申模公司总经理孔啸,刚把价值600万人民币的整车模具送往印度,对方又把数百万元的汽车零部件模具订单送了过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模具业务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增长,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今年又向智能质量检测领域拓展,力求集成视觉识别、机器人、物联网和远程诊断等技术,对汽车企业的传统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升,把质量检测嵌入装备环节,大大缩短汽车生产流程,降低制造成本。
不仅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以及产学研合作态度也来了“180度大转弯”:以前是不理解、不积极、不主动,现在则是“热情拥抱”“全面融合”。丹徒区委书记陈琳自豪地表示。
为三大通讯商配套的江苏联海通信股份公司,去年在新三板上市,今年前5个月的销售额基本达到了去年全年水平,接近5000万。“如此高的增长率靠的就是人才与研发。”总经理张瑞峰说,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有常年合作科研项目,其中与电子科技大学承担的“面向4G的多功能高互调高增益一体化天线的研发”项目,获批2015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立项,获得科技经费100万,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2000万,年新增利税320万。
能够与国内微波电子领域两所知名高校合作,最初还是区委组织部牵线搭桥力促而成。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后,张瑞峰不无感慨地说:产学研合作比企业自主研发见效快、成本低,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好路子。
丹徒人才工作呈现出蓬勃气象,背后的支撑则是三年来坚持不懈的“政策撬动”:2013年,把人才考核纳入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2014年1月,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2015年6月,制定“长山计划”,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500万;建立区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帮助解决项目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有温度”的引才育才政策让一大批高科技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倾情加盟,一大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成功搭建。近年来,丹徒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9人、省“双创计划”15人、市“331计划”54人,入选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8人;销售收入“千万级”创业人才企业和销售收入达亿元的创新人才企业各2家,上市人才企业3家,争取资助资金5000余万;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