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7
1月11日,禅城区委举行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推动市场化转型方面,全会报告重点提出要瞄准智能、节能、健康、高端装备四大方向,以产业聚集为目标,加快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和专业化运营水平,大力发展与城市相融的专业园区经济。
14日,笔者与有关部门奔赴浙江,调研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相关情况。继成功举办乌镇峰会之后,浙江省正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打造特色空间来支撑创新发展战略。表面上看,特色小镇与专业园区经济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会发现,二者在内涵和发展理念上有许多相似和相互借鉴之处。
众所周知,镇域经济并非长三角所长,反而是珠三角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实际上,浙江所要打造的特色小镇,并非行政概念上的镇域,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复合型平台。根据浙江省出台的相关文件,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浙江为什么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省省长李强曾这样描述原因,去国外考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特色小镇,历史文化深厚、产业特色明显。比如硅谷、达沃斯、格林尼治,体量不大,但是很精致、富含文化韵味,产业高端,富有竞争力和知名度。而浙江很多块状经济带有这个潜质。
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未来三年,浙江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在产业上聚集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很明显,浙江在特色小镇上的规划已经超越了工业园区的概念,以城市的手法来推动经济转型。这一点从小镇命名上就可窥见一二。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一个个富有文化气息和创新意识的名字,首先带给受众很多遐想空间,很难让人将其与一般工业园区联系在一起。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环境与配套上,浙江要求每一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资源,打造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特色小镇则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这种大手笔和高标准的量化要求推动浙江特色小镇则开始向“产、城、人、文”四位一体迈进。按照浙江省的规划与定位,特色小镇的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
回看禅城,面积空间不大、产业特色鲜明,这种“小镇”放到珠三角地区,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工业园区,与之前禅城在“腾笼换鸟”进程中大力推进建设的主题园区极为相似,也与当下禅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专业园区经济高度一致。但很明显,“专业园区”这种相对生硬的提法,很难如浙江特色小镇那样给外界带来别样的感受。从这一点是否也可以看出,禅城并非缺乏“内容”,更多是缺乏品牌意识、策划思维与包装手法。用俗语来概括就是“只会生小孩,不会取名字”。当然,命名只是一个侧面,浙江特色小镇还包含着制度供给创新等诸多内容,其实践与经验值得禅城认真研究。